边缘人

陈瑜永远是班上那个最安静的女生,大学四年很少看见她和其他同学谈笑风生,独来独往的她是班上的“边缘人”,就算毕业了同学之间都很少谈及她,要不是张志朝向我询问她的境况,我都压根不知道有这个人。

从一到大四,张志朝经常都会发现陈瑜一个人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那个角落捧本小说。

陈瑜是班上为数不多的沉默寡言的女子,喜欢一个人静静地看书,极少看见她和别人说话,别人也懒得和她说话,即使是室友也懒得搭理她。显然在大学这种以宿舍为集体的小团体活动的环境下,她显得是那么的格格不入。在三点一线的生活里,她永远是单人行。不合群的她被人慢慢地疏远了,在班上大多数女生群里她是个特立独行的人,常常独来独往,她的言行举止在众人眼里是个“另类”、“不搭调”,至少她的室友在背后会这么议论她。而作为班长的张志朝由于不了解,从来不会对他另眼看待,她只是觉得班上这个女生确实有点独特,对这个女生他在内心还是尊重的,起码从她喜爱看书的这点来说。

张志朝在大学是个异常活跃的人,积极参加校内各种文体活动,算得上是我们院系辨识度和知名度最高的一个人,就像他的体型和身高:180cm、90kg,1:1的比例,在人群中你一眼就能瞅见他。他就像是当年姜文饰演的《红高粱》里面的余占鳌那样的彪形大汉,豪迈爽朗,阳光开朗,散发着异于同龄人的成熟,私底下也没有成熟外表下的正经和不苟言笑,完全是大大咧咧的一人,他永远是班上那个人缘最好的人,无论是大学时期还是毕业了,基本上同学相聚都会聊起他,他甚至成为了串联同学之间那个永恒的话题。张志朝作为班长,他很懂得组织,他都会自发地组织起班上的同学欢聚在一起。一到节假日,省内的同学都回家了,留下的都是省外的,学校里稀稀落落,显得异常冷清,只有陆陆续续拎着水壶打水的同学和到饭点吃饭排起的人龙,才发现学校依然充满着人气。张志朝他也是省外的,作为省外人,“每逢佳节倍思亲”在浓重的节日氛围渲染下,每个人都免不了会被大街小巷渲染的氛围侵袭,他也会感受到作为一个异乡人的孤单和思乡的愁绪。正是出于他的感同身受,他觉得应该这么做,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并得到了很多同学的支持。为了使更多的人能够加入进来,在节假日使大伙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他在校内成立了“同心·同行”协会,开始的初衷旨在让异乡学子的心能够彼此更加贴近,感受到节日的氛围,经过一两年的成长,据我们的学妹说,这个协会已经成为了母校的特色协会,并成为了陕西高校大学生协会里面最具影响力的协会之一。这是张志朝万万没有想到的,时隔多年谈起协会由酝酿成立到发展,他还是嘴角挂着笑容。陈瑜也是外省的,她和张志朝是同班同学,很快他就私底下鼓励,希望她加入这个协会。陈瑜很爽快的答应了,也会积极参加“同心·同行”协会的所有活动。经过长时间的接触,张志朝感受到陈瑜性格确实偏内向,是一个内心丰富,纤细敏感害羞,喜欢安静的女生。张志朝成立了“同心·同行”协会,协会每次丰富多彩活动都是陈瑜背后默默地策划和宣传。同属中文专业,张志朝在专业能力方面和陈瑜相比起来是望尘莫及的,他打心里由衷的对她生出一些崇敬之情。

陈瑜这样的一位女生不活在每个人的眼里,大学里面的形单影只对于她来说是一种在正常不过的日常生活,而在大家眼里却是一种不合群的“另类”。大学改变不了也阻止不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产生客观的看法和评价,就像班上总是有那么多人带着近视眼镜,摘了眼镜就模糊了,走路也没有了安全感。陈瑜并没有被大家的“另眼相待”而裹挟,大学对于她而言是踏踏实实、充实的走过来了,虽然确实没有和好多人成为朋友,是毕业留念照片里的同学,甚至连熟悉的陌生人也算不上,但她确实是真实的存在着,至少张志朝心里是这么一个真实的人。大学一毕业,各自奔前程的身影匆匆渐行渐远,大家都面临就业的恐慌和焦虑,陈瑜反倒是心里无比舒坦,她觉得终于完成大学学业了,毕业后不久她就成了陕西一所著名高校的辅导员。她还是在自己照顾自己,过好自己的人生,就像她常说的那样“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她也确实做到了。

后记:边缘人,其实每个人都是活在固定的交际圈,对陌生的交际圈我们何尝不是边缘人。人倘若被这种“边缘人”的意识所裹挟,那你就成为了自己的边缘人。本文纯属虚构,当然也有我大学的经历,所见所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