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之路

     我在乡村长大,小时候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或许是小的时候玩疯了做尽了“坏事”,长大后就知点书懂点礼,成为可教育好的孩子。

    小时候是个不折不扣的野孩子,野孩子不是说没有人管教的孩子,父母对我还是没有疏于管教的,我只是满世界跑的野孩子,不到天黑不回家,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我上小学。上学这件事好像很有奇效,把我从玩的心思转移到上学上,我喜欢上学的状态,不像其他小孩,一想到上学就哭鼻子,我反倒是非常喜欢上学,以至于到了周末我都没有察觉自己傻傻的背个书包,要不是妈妈对我说是周末,我就真到了学校。或许是我一直喜欢上学吧,多少年过去了我竟没有察觉身边的小伙伴慢慢的少了,最后就只剩下几个人。我喜欢上学这话不假,但是小学到高中以前除了语文课本,没读过多少闲书杂书,作文当然也算不得好。这样浑浑噩噩到大学,看其他同学谈恋爱,准备考研,准备考公务员,考各种各样的证,而自己一事无成。终于在大二一个无聊的上午摸去图书馆,翻来七七八八的书看。其中最喜欢霍达、钱钟书、迟子建、余华这四位作家,那一段时间里我充分发现自己的粗陋和短浅,这种粗陋和短浅让我慢慢地沉浸在自发地读书中,每每看到好的地方就抄下来。北方的冬天晚上寒风呼啸,关了宿舍门窗坐在书桌前。那大概是第一次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让我暂时从“不自在、尴尬”的现状中解脱出来。

    成绩不优秀,就会想到毕业后很难找到体面工作。我以前是个敏感自卑却又是一个自尊心强好胜心强的人,我没有投身于热闹的主流人群活动中,我要把我的时间完全放在读书上,然后舞文弄墨写点所谓的狗屁诗歌,感觉自己也是失意文艺青年中的一个,这是我刚开始的初衷,那时我直白的内心不忍令现在的我打了一个寒颤。整整两年,我在班里一直是寂寂无闻尴尬内向的形象示人,那时的我也确实是那样的。后来我才真正发现读书的意义,在其中一个人的生活变得得那么宁静充实。那时我时常陷入自己思想的挣扎,如何做一个成熟的人,一个真正的人。夜里苦闷,坐在空荡荡的宿舍看这荒芜而寂寥的窗外,我第一次内心萌发出强烈的想写些什么的冲动,可是半天我也写不出来,我真是痛苦极了,不知道怎么写,也不会写,这时我就在想,或许我现在能体会一点写作的冲动和灵感的来临了,只是冲动,和灵感,终究没有写出一字一句来。说真的,我那时候痛苦极了,自己怎么连写自己能力都没有呢。我敬佩这样的作家像太宰治一样的作家,要是能学到他一点就好了啊,心里这样默默想着。太宰治文章不华丽,我敬佩的是他写作的态度和写作的能力。然而很长一段时间困在琐碎生活里,我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后面慢慢多读了几本书,有点知识储备,尚可表达心中所想所感,又得同学尊重,慢慢恢复了一点自信。

    南方的天气好像从来不缺阴雨,就如同我的阴郁。四月的南方雨水绵绵,夹层人少,一张巨大红木桌,坐在那头,身后青翠芭蕉叶滴答滴答响,忧愁也在心里一圈一圈淌开来,我离家实在太遥远了。离家以后,我心中的愁绪陡然迸发,难以抑制,我也借读书来消遣,想想以前以前真是非常讨厌读书,上过班才觉读书可贵。等到上班心境变了环境变了,你很难找回当初读书的状态那何时的自己。我这个专业自由时间比较充足,老师恨不得你古今中外的书都啃了一遍,当然就连班上最有学识的人也达不到这个地步。日子无聊,课外之余看完了汪曾祺全集,张爱玲小说集和三毛散文集,喜欢的文章也很耐心地抄,这些文章对我影响很大,明白作文章应有怎样的克制和收敛。

    大学的日子对我来说是有一点苦涩的,我完全没有活出年轻人应该有的状态和气性来。暑假回家也不好过,到这个年纪没谈对象,根本出不得门。我觉得孤单,没人说话。有天一个兄弟喊我陪他去捉鱼,我哪里会,实在无聊就去了,回来我写了《捉鱼》,起床、吃饭。但好在身边一直有人鼓励我,包容我,理解我,他们是我喜欢并欣赏的人,我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

    写作让沉闷的生活有了光芒。

    后面在一些人的影响下,我又读了废名。废名有小孩子的天真心境,真挚可爱。我性格里正好有温柔的一面,对周围人事同样抱有小孩子一样的稀奇和快乐,能感应到旁人的孤单寂寞,我写以我的家乡为蓝本开始构思一个别样的“安河古镇”,里面大多是些渺小的人,我尽自己力量写下来,一个个仿佛浩瀚宇宙里的星星。在这些渺小的人里包括我的家人,他们永远是那么爱我,给我力量。想起小时候刚刚过完年,叔叔姑妈搭村里早班车去外地做事,我舍不得,却无能为力,长大以后发现人生处处是离别,孤单无奈是生活的常态,幸运的是,写作让我找到了出口。石油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一分能够养活自己和有时间聊以写作的工作。我好像天生懂得距离一般,恰好能把距离转化为抵抗距离的短距离。我大学在外,工作也在外,在遥遥的距离中,一去五六年年,日子会更加孤单,不过似乎没以前害怕了,大概是知道经历无论好的坏的,最后都有办法变成好的。


评论